前不久不少市民反映:在上海地铁、校园等公共场所,部分自动贩售机设备出现过度索取个人隐私信息、诱导“刷脸”支付的情况,存在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的风险隐患。为此,上海官方出手整治!申通地铁被多部门约谈。
昨天(12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地铁13号线南京西路站,站内的自动售货机拉门上,虽标注着刷脸后开门,但实际已经不需要扫脸,支付宝扫码后即可使用。
今年10月,市委网信办在调研中发现,以无人售货机这个场景为例,都会存在未经同意收集人脸信息诱导收集个人隐私信息等6类共性问题。
多个地铁站内的自动售货机都被诟病诱导消费者刷脸使用:人脸支付、刷脸付等字样,被标识在最醒目位置,一旦人脸被识别后,还会要求授权获取性别、手机号、生日等其他与支付无关的信息。
随后,网信办督导申通地铁对全市地铁站内的1400余台无人售货机进行排查整改,对其中存在问题的829台无人售货机暂停人脸支付功能。
赵云虎 律师:人工智能的发展基于刷脸技术 ,现在都能将动态做成静态画面,将短视频做成甚至更长一点的视频,这样一旦扩散出去,就有非常大的危害后果的想象空间了。
吴宏鸣上海市委网信办网络执法监督处副处长:人脸识别生物特征,在我们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上面属于敏感个人隐私信息,有些强制过度采集的需做综合整治。
今年,由上海市委网信办牵头的“亮剑浦江·2024”消费领域个人隐私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贯穿全年,瞄准的就是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问题。
以刷脸为例,上海明确了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要遵循为公共安全所必须有法律依据做到单独告知等三大原则,不允许强制使用。
到今年11月,全市已有600余家商超门店,6300余家酒店,1200余个运动场所,2900余个公共厕所等完成强制性、滥用化刷脸的自查整改。
高富平华东政法大学智能法学科负责人:在人脸识别当中,我们注意到两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要征得同意;第二点是人脸扫过之后,它是不是会存?存是不是安全?是否会用这个信息再去关联其他的信息。个人隐私信息不害怕流动,害怕的是失去规范、失去审计。
除了公共场所滥用刷脸之外,生活中的各种app、小程序过度采集个人隐私信息正是另一大投诉集中的问题。
今年的亮剑行动中,网信办针对排摸到的商家过度收集点餐者信息的问题,对一些大型头部餐饮、咖啡公司进行了约谈整改。
市委网信办网络执法处副处长吴宏鸣和记者说,目前已对24家品牌连锁咖啡企业组织合规指导和司法培训,通过一些场景化的治理方式以点带面。